•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图片名称

    徽州最美非遗故事展播④传承非物质文化:是责任亦是担当


    分类: 行业前沿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2

    传承非物质文化:是责任亦是担当

    “爷爷、爷爷,听爸爸说今年春节老家会舞火狮,是真的吗?”

    “哈哈,当然是真的啦,村里人前两天就邀请我了”。

    “哇,太好了,那我放假就和爷爷一起回老家。”

    “爷爷,我写了一篇关于舞火狮的文章得到老师表扬了呢,老师还说如果能像爷爷您一样亲身参与实践,感悟会更深。”

    爷爷看我对舞火狮有着浓厚的好奇,便和我说了一个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村里瘟疫横行,死伤无数,乡亲们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正在大家为这件事发愁时,一天夜里,有一只身上冒火、貌似狮子一样的神兽从村中跑过,当时村民并没在意。但是自从那以后,村里的瘟疫渐渐得到控制,村民慢慢好了起来。大家纷纷猜想,是不是那只“火狮子”从村中经过,把瘟神给赶走了。于是为了感激那只神狮,祈求神狮能一直保佑村庄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每到过年正月里,村里就举办舞火狮民俗表演活动。

    爷爷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参与村里的舞火狮表演。火狮子在前面舞动,他们就提着一盏盏小花灯紧随其后,有时队伍从村头排到村尾,火光驱逐寒冷和黑暗,锣鼓和鞭炮声响彻村庄,场面甚是壮观。大家从中锻炼了胆量,也收获了童年美好回忆。

    据历史资料记载,歙县水竹坑舞火狮起源于明朝时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宗族长老组织管理的时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管理的发展过程。

    水竹坑每年的舞火狮活动有专人负责,即每家每户轮流当头家,负责组织和筹备舞火狮。缺少柴米油盐和其他器材,村民得悉后总会第一时间送来。就这样舞火狮在全村人民的团结和不懈努力下,虽历经社会长河的不断更替,这一民俗活动代代相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百业待兴,舞火狮活动经历了十年中断期、十年艰难维持期(1979-1989年)和十年零星举办期(1989-1999年)。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舞火狮技艺继承乏人,导致一度濒临失传期(1998-2013年)。村民们无时无刻不盼望这项传统文化活动能够重展雄姿,但因为诸多的原因未能如愿。

    2014年,爷爷在大学里学习民俗体育专业知识,意识到水竹坑舞火狮不仅是村民的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引,是水竹坑乃至徽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在和老师专家以及村里长者的交流中,他们都非常肯定水竹坑舞火狮的价值。

    2014年寒假回到家后,爷爷就开始琢磨如何再一次去舞起神狮,毕竟这项活动已有近20年没有举行过了,以前组织这项活动的前辈好多已经去世,更困难的是连舞火狮的道具和器材都不见踪影。村里舞过火狮的长辈了解这一想法后表示大力支持,他们也想再一次舞起火狮,更希望年青一代能够站出来学习和继承,不愿看到村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失传了。大家你五块他十块,出人捐物,谋划献策。终于在2014年正月初三晚,这一项几近失传的舞火狮表演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敲锣打鼓、欢呼雀跃、万人空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大新年。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舞火狮呢!

    听爷爷说起来就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我都能想象到当时的盛况,而且狮子舞动起来那样有张力有激情,难怪会有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了。

    说起狮子构造,那也是非常独特的。水竹坑的狮子长约十几米,宽约一米多,狮头、狮尾及狮球用竹篾扎成,外糊棉纸,画狮子形象;狮身用布制成,便于转动,绘狮纹;狮球内球糊棉纸,画花彩,套入外球之中。

    最特别的是,水竹坑舞火狮的狮子头、肚、尾、狮球内部都点满蜡烛,夜晚看来通透明亮,而且任其挥舞蜡烛始终都不会灭掉。舞狮要配大锣大鼓,过户家,进祠堂,绕村庄游走。到了正月十五、十八两夜,在余庆堂、中和堂丹墀里,大展舞技。狮球人画脸谱,穿戏衣,高举狮球在前引导,狮头、尾二人配合舞动。舞狮分四门、八门、十六门等,舞到最精彩时,锣鼓喧天,狮嘴内喷火,腾跃追赶狮球,人们也跟随着起舞。最让爷爷印象深刻的,是在组织大家伙筹备和舞火狮的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非常感动的事情。

    “都有哪些感动的事情啊,快说给我听听。”

    爷爷就一桩桩地细数起来。首先是八旬老人买铜锣的事情。由于长时间没有举办舞火狮活动,其所需的颜料、蜡烛、宣纸等材料都需要重新采购。尤其是需要重新买一面大铜锣,这铜锣可不是一般大,直径得有一米大小,一般乐器店根本买不到。那天我和同村的村民起大早乘车前往市区寻找,问了之前熟悉的店家,找遍了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却怎么也找不到一面这么大的铜锣。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心里更加焦急万分。在一位好心人的指引下,走到巷子深处一家老店中寻得了这最后一面大铜锣。在附近做餐饮生意的村里人得知我们上来买铜锣,并且还没有吃午饭,赶紧拉着进店,付饭钱时却怎么也不肯收。吃完乘车回到家时已经天黑,老人还不慎摔了一跤。还有孤寡老人捐五元钱的事情。舞火狮没有资金,我们就挨家挨户上门凑钱,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就筹到了几千元钱。在得知舞火狮需要捐钱时,一位孤寡老人走到我跟前,在衣服的夹层口袋中掏了几下,先是摸出一枚硬币,然后又摸出另一枚硬币,最后拿出一张五元钱纸币捋直交到我手中。我说老人和小孩没有经济收入,不能收您们的钱。他只说了一句:“你收下,我有钱,舞火狮是个好事情,每个人都要支持。”就这样一位孤寡老人,可能一个月挣不到什么钱,也可能一个月不舍得花一分钱,竟如此慷慨大方捐出五元,觉得为舞火狮捐款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还能行,不能让祖先传下来的活动从我们手里断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坚持亲自上场打鼓的豪情,激励着我们要把舞火狮这一项民俗活动传承下去。大家淋着雨舞狮到半夜,全身湿透,没有任何怨言,却喊道“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得舞。”

    还有家家户户无偿送来茶米油盐和烟酒;还有煮百家粥供村民免费食用……这种无私奉献和代代传承的精神太感人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爷爷一直热心舞火狮的原因吧。

    除了物质形态和表演技艺上的巧妙出众以外,最吸引我的是其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具有重要的村落凝聚力作用,使得水竹坑舞火狮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后依然可以传承下来,使得游子身在远方亦能心系家乡。文化传承的内动力,是年轻人接过老一辈人手中的技艺并持续下去的重大责任和精神力量。

    它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和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舞火狮活动会将村民送来的食材制作成百家粥供村民免费食用。男人们在外忙舞火狮,女人们在内烧水做饭、敲锣的、打鼓的、提灯的、观赏的、放鞭炮的,这一幕幕无不体现村庄和谐,村民其乐融融。并且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村落治理,而且可以和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那我一定要好好学,以后也一起舞狮,把这项优秀的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爷爷会心地笑了。不要因为暂时的失望,而放弃所有希望,短暂的坚持,可能就会为人生营造曙光,等待自己的幸福。若美好迟迟未发生也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你的幸福只是姗姗来迟。

    爷爷会心地笑了。

    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